深圳游学,三天两晚,四家优秀企业,满满的干货带给大家太多冲击。离开深圳,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,大家纷纷把所学所悟进行提炼总结,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再次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,融会贯通,回味无穷。在此,我们摘录了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。
(接上篇)
3、关于“活”
1、“活”下去
腾讯每天想着如何活得更年轻,保持活力,每隔6-7年都要做一次组织变革,让自己蜕变成长;万科经历了2次股权之争,N次危机事件,公司大会满墙的“活下去”,让人触目惊心;华为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,立下“扎到根、捅破天”的决心,让打胜仗成为一种信仰。这让我更加理解了约翰科特在《领导变革》一书中提到的变革第一步为什么是树立紧迫感,长期保持这种紧迫感,才有能力敏锐地捕捉到“危”,更能捕捉到“机”,才能长期生存下去,才能活得好。
2. 机制灵“活”
管理机制没有对与错,只有适合不适合,是否适合现阶段的企业发展,是否适合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与激励,是否适合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变化。由繁入简,再由简入繁;分久必合,再合久必分,人与组织都在进化,机制怎能不同步进化。这又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企业家们都喜欢研究生物学,自然科学,因为人与组织一直都在“形成”的过程中,我们是“活”体。
3. “活”学“活”用
十几年前曾经有很多企业跟风学万科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,几年前,又有大批企业学万科做事业合伙人机制,殊不知当他们按照自己理解建立的合伙人模式已经进入2.0或3.0版本的时候,万科的事业合伙人才进入到0.994版。对标学习不能静态的学,否则就是东施效颦,学得四不像,成天瞎折腾。这回我明白了不仅华为是学不会的,腾讯和万科也是学不会的,我们真正要学的,是他们的思维方式,不仅要有思变的勇气和决心,更要有思辨的逻辑来设计和验证,比如华为的怎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,向上下游提意见;怎么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去规避一类问题。学习没有捷径,必须自己双方沾泥,进入心流,才能得到成长,越投入,才能越得到,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天独厚的基因。
——金愫

3、关于创新
创新因时而动
1、创新是对外部环境适应性改变
腾讯、万科的每次重大的战略调整,都是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,腾讯的转变源于对未知的恐惧,万科前期的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变原因之一也是源于资本的压力,而每一个创新都是改变的具体动作,王者荣耀背后是社交向文娱的延伸战略,建筑工厂化定制背后是专业化战略的体现。
2、突变不可预测,但土壤可以培育
创新是泡泡,是冒出来的,是不可预测的,就像基因突变一样,只能判断一定会出现。但是创新的土壤可以培养,这个领域的创新的规律可以明确,创新需要的条件可以明确,要做的是育种,播种,浇水,松土,施肥,除虫,田间耕种都可以对应在创新管理中。
3、自信是产生创新的必须前提
创新需要年轻的热情,活跃的大脑,但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前提,创新是源于对自身真正的自信,对自身认识不充分,基础能力欠缺,不能把握客户需求方向的时候谈自信,这是迷之自信,自嘲可以,但有碍于成长。作为耕种者有责任看穿表面自信后面隐藏的畏惧,帮助其成长,帮助其用成功建立自信,心里有底了,压力释放出来才是成为创新的动力。
——闵亮

这四家企业基本上都是有20-30年的企业发展历史,而且在企业创立之初与到目前为止的产品服务、业务结构、商业模式、管理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比如:万科从外贸到地产,从多元化到专业化,从专业化到生态化;腾讯的从qq到微信,从交流工具到社交平台,从社交平台到生活服务生态等。这些企业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市场的筛选,是这些企业一直在持续创新,不断的去适应甚至是引领社会与行业的发展与变迁。而他们的创新不是灵光一现的,标新立意的,而是立足于市场需求,发展的中的新问题,基于客观调研分,然后再付诸于扎扎实实的实践中。这样周而复始,形成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——丽萍

什么样的环境土壤就会长出相应的参天大树
大家都说深圳是一块创新创业的热土,从政策到城市文化,无处不在体现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的开放和海纳百川。唯一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,感觉是不是很不可思议。这种城市的外部环境,我觉得在腾讯交流的过程中体会颇深。腾讯的招聘准入门槛很高,但是来了就是腾讯人,鼓励内部人才内部流动、偏师创新,保持团队对创新热情的纯粹性,给到适当的冗余空间等等。都是基于人本主义,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,如果没有发光,那肯定是位置不对。
——刘春明